電燈泡消耗的電能往往比它發出的光能要多得多,因為在燈泡將電能轉化為光能的時候總會有所損失,比如部分轉變為熱能,不過麻省理工學院(MIT)一個研究團隊近日宣布,他們開發出的一種新型LED發出裝置使得其產生的光能遠高于消耗的電能。
實驗中,研究人員利用30皮瓦的電輸入功率產生了69皮瓦的光輸出功率,轉化率高達230%。與大多數學者將精力放在如何讓電能盡最大可能轉換成光能上不同,MIT學者充分利用由熵變化引起設備的原子晶格震動產生的微弱的余熱而使其的輸出功率大于輸入功率。該發光過程可以微弱的降低LED溫度,類似于一個熱電冷卻器,盡管該裝置還不能使其完全降至室溫,不過卻可以用其設計成只產光不產熱的燈。
該團隊稱,在提高環境溫度下如果大幅降低輸入功率就可讓LED獲得“免費”光能,根據公式電輸入功率與電壓的平方成正比,而光輸出功率與電壓成正比,因此外加電壓減半,電輸入功率減至四分之一,而由于光輸出功率與電壓呈線性關系,它只會減少一半,換句話說就是電壓降低,大幅減少而輸出功率減少幅度遠小于輸入功率,這樣LED的效率就顯著提高了。而當外加電壓極其微弱時,功率甚至超過了100%。